|
忆蓝瑚教授浏览数:221次
当我在2013年,把写好的诗文,找到昆医附二院蓝教授的病床前,唸给他听时,唸完后,他频频点头,表示赞同。没想到,这是最后的见面,昆明电视台播出后,得知蓝教授已于2014年11月2日离开昆明,走向另一个世界了,想起来令人感叹,是云南人民在医学界的一大损失,用此文作为对这一盟员的怀念! 蓝瑚同志出生于1915年11月8日的河北昌平县马池口村。读完小学和中学后,由于一战爆发(公园1914年—1918年),国内时局混乱,袁世凯窃国,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云南首义,震动全国,他决心学好功课,科学救国。 1932年,升入北平中法大学附属高中理科,三年后,由于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19岁的他,决心报考中法大学医预科,两年后,由于名列前五名的公费留法的成绩资格,1936年8月10日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报国之志,登上邮轮“阿拉来斯号”来到法国的马赛,当晚乘火车奔赴里昂开始了留学生活,通过三年的艰苦学习和实习,35岁时,考上主任医师,这在里昂医学界可算天才了!后又专攻心脏内科,成为闻名世界的专家! 1939年9月1日,二战爆发,欧洲一片混乱,但他仍克服困难,坚持在法国医院工作,在米莱教授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45年二战结束,他终于在九个春秋中,结束了留法生涯,又重返祖国,回到了天津。 一同回国的留法生李念秀、石毓澍和他,都分配在天津第三医院,李任妇产科主任,石任内科主任,蓝瑚任外科主任。这个医院是日本人开办的,学制和课程均是日式的,教授多为日本人,用日语讲课,初到时,语言不通,不习惯这种生活。 一天,他同爱人李念秀和石毓澍商量,趁年纪轻,找一个教学相长的地方去闯荡一番。这时,恰逢云南大学医学院教授赵明德从昆明来天津,约我们到昆明工作,又听赵说:昆明是个四季如春,山川秀丽,人民朴质的好地方,三人决定,应邀到昆工作。 到了昆明后,见到了云大校长熊庆来,医学院院长范秉哲、杜棻,附院院长赵明德等留法学生,彼此志同道合、相互尊重,三人决定在昆明生根开花。三人都分配在云大附属医院,石毓澍任内科主任,李念秀任妇产科主任,蓝瑚任外科主任,并担任《解剖学》与临床教学工作。他们开始为云南各族人民服务了。 首先,他对《解剖学》很有兴趣。因为做外科需要有好的解剖学做基础。当时,医学院有一图书馆,其中不少是法文书刊,这在天津是看不到的,对他讲解剖很有帮助,同时又做附院的外科临床工作,他的理想终成现实了,他上解剖理论,另一位周绮教解剖实习,还有几件尸体供他们解剖,这是一般医院没有的条件。 1948年暑假,好友卫念祖由法国归来,带回了他积累多年的医学图书,他经常去借阅,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精神,将其中的精华,译成中文,抄成笔记,对学生传授新的知识。 其次,扩大解剖范围。在临床工作上,还开展了胃大部切除术、左右结肠切除术,肾和肾上腺切除,交感神经切除治青年患者的栓塞性脉管炎、硬膜外血肿清除术等。 做手术前还能从尸体上验证进路与病理,这是外科医生最难得的条件。图书和实践成了他的老师,时年33岁的他,把这些经验和观点,传授给助教们,起到推动教学和解剖学的促进作用。 再次,云南的解放,换来了医学的春天。1949年12月9日,省主席卢汉,宣布云南起义,一个新的云南终于迎接了人民的春天,大家欢欣鼓舞,决心用改进医院的管理,向人民作出新贡献。他同几位留法同学商量,如石毓澍、李念秀、魏颉沉和张瑞纶交换意见,大家都同意。在校领导的支持下,一是实行主任与住院医生全日工作制,上午做完临床手术,下午备课或到图书馆,遇到临床急症可随喊随到。二是主任不在外开私人诊所等。这些措施,受到学生、助教和住院医生的支持,石毓澍还开展法语讲课,开夜班培训住院医生,提高临床工作水平。三是石还和傅增颜等建了生化临床检验室,一年过去了,成效显著,门诊住院人数增多,医院焕然一新。1956年8月4日,蓝瑚和爱人李念秀等103名高中级知识分子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壮大了民盟的队伍,促进了医学院的各项工作。四是1957年,昆明医学院独立建院,他继续在附院从事无影灯下的手术临床工作。 教学上还担任了局部解剖与《手术学》和《外科总论》的编写。自建国的1949年至1957年的八年中,他对每一病种都坚持查阅资料,讲好每堂课,讲前要写出讲课提纲,以“授人以渔”的精神解惑受业。 1958年,我国开展大跃进,全民炼钢铁,烧伤病例不断发生。昆明也发生了一例烧伤面积达80%的患者,在工人医院里,全市集中了几十位普外大夫,如刘梦衍、张星焕、蓝瑚和席宽等人,还请来西安军医大学的专家组成抢救组,共抢救了三周,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亡。这一血的教训,震动了专家和医生:建立烧伤科势在必行! 附院终于成立烧伤科,由蓝瑚负责。并在外科各组挑选精干医生和护士,建立了烧伤病房隔离区。从1958年起,他开始在医院主持烧伤治疗专业,还到全省各地出诊和办培训班。1963年昆医接收了昆明工人医院作为第二附属医院,蓝瑚调去组建外科教研室及临床科室。 他先后做了三件事:一是增加医务力量,实行驻院医师负责制,先后调进副教授武丕光、杨长庆等。二是扩建病房,扩大为60个病床,並分普外科、骨外科两病区。三是翻译法文资料,在普外病房中,1/3的病种是胆道疾病患者,他联系法国朋友,寄来了《胆道外科学》,以每日翻译千字的进度,三个月后附二院的胆道治疗取得了领先地位。 蓝瑚自参加民盟后,先后担任了盟内的多个职务,1985年8月,应大理医学院和大理市委邀请,参加了以蓝瑚、李秉汉和田凯组成的“医学院教授专家讲学组”,分别为大理市及滇西120多位医务工作者讲了六个专题课,把专业知识教给他们,提高医疗知识和业务,更好地为各族人民服务,也增加了民盟的威望和信任感。 为了总结六十年的手术刀和讲学工作,他先后编写了《诊疗手册》和《失误与处理》等书,对外科医生减少手术失误,提高无影灯下手术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蓝瑚教授,由于身患疾病,多年躺在二院病床上,身不能动了,还关心院里的工作,他以期颐之年,走完了自己的道路,他的一生,是为患者服务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特奉挽诗一首: 无影灯下六十秋,教书育人不停留。 民盟红烛一巨匠,甘洒汗水写春秋! 注:根据蓝瑚教授自传《八十自述》及有关报道整理。
作者:余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