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群众歌咏优秀指挥-徐守廉浏览数:228次
徐守廉(1918.2—1992.7)男,汉族,浙江省金华县长塘徐村人。作曲家、指挥家、音乐教育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55年3月当选昆明市政协一届委员,1956年12月当选昆明市五华区二届人民代表。系云南省政协第四、五届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云南省音乐家协会一、二届理事和三届顾问。民盟云南省委六届文教委员会委员。 徐守廉1937年19岁升入上海同济大学机械电工系。当年,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他随同济大学由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广西贺县经越南河内,乘滇越铁路于1939年春至昆明。“流浪、逃亡、逃亡、流浪”的生活,国破家亡的现实,促使他不愿做亡国奴的抗战爱国情绪不断高涨。 上海同济大学迁到昆明后驻富春街,他与董林肯、于同尘等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发起组创“昆明儿童剧团”,招收小朋友,向他们传授时事和抗日救国道理,培训唱歌演戏基础知识。8月13日开始,带领孩子们打着旗帜,“走上街头”,在近日楼花台边、护国门前演唱抗战歌曲,演出街头剧《难童》,三幕抗战剧《小间谍》,演唱主题歌《这是新生的一代》等等。从此,昆明儿童剧团逐步成为一支在昆明颇有影响的抗日救亡宣传队伍。他在剧团担任全部音乐教学任务,讲授乐理常识兼指挥、作曲等等。《昆明儿童剧团团歌》及剧团先后演出的大型话剧《小间谍》、《小主人》、《表》和《飞花曲》等剧的主题歌及插曲,均由他谱曲。昆明儿童剧团连续不断的抗日演出活动被报刊赞誉为“抗战的新生力量”。剧团也由最初的12个小朋友发展到鼎盛时期100多人。 同时,他结识了在昆明通过群众歌咏活动进行革命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李家鼎、张锐,并与李仁荪、李康生等一起,在原“民众歌咏团”的基础上成立了“歌咏岗位合唱团”(简称“歌岗合唱团”),并任指挥和教员。编辑出版《歌咏岗位》月刊。李家鼎称:“徐守廉虽在同济大学学工,但热爱音乐,抗日爱国热情很高,在参加儿童剧团和民众歌咏团担任音乐指挥及从事歌曲创作获得成功后,一心扑到音乐工作上,为云南的歌咏活动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0年9月,他指挥“歌岗合唱团”连续3天演出《黄河大合唱》,把昆明群众歌咏活动推向高潮。同时,还演出《八路军军歌》、《新年大合唱》、《打到汪精卫大合唱》、《救亡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吕梁大合唱》,千人大合唱气势恢弘感人,社会反响强烈。同年,加入李凌、赵沨组织的“新音乐社”,任昆明分社负责人之一。在新音乐社举办的“暑期音乐训练班”和昆明中华职业教育社办的“新音乐训练班”任教。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和李仁荪等受中共云南地下党的委托,利用一切关系保存进步实力,把被勒令解散的“歌岗合唱团”改名为“昆明合唱团”,继续坚持革命歌咏活动。同时创作了歌曲《昆明湖的儿女》、《山林果》等。 1941年,他随上海同济大学迁往四川宜宾。1942年毕业后第二次进昆明,他放弃海口5 3兵工厂技术部门的工作,到中华职教社、建民中学、昆华女中和云大附中等学校担任音乐、数学教员。此时,谱写了《秋风,秋雨》、《旅行之歌》、《建民中学校歌》、《站在西南的山岗上》等歌曲。 震惊中外的昆明“一二·一”爱国学生民主运动和“李、闻惨案”相继爆发后,为配合当时轰轰烈烈的学生运动,他谱写李、闻悼歌《只有一句话》,并在为四烈士送葬时,沿途散发、歌唱,组织歌咏演出。又谱写反美讽刺歌曲《U.S.A“赞”》,唱出了群众的心声,这首歌在《新音乐·香港版》发表,并被爱国人士用英文翻译配歌在国外进步刊物转载。他创作的《民主进行曲》、《新的进行曲》、《路》《黄洪悼歌》、《悼天东》等都能很快在歌咏活动中传唱。在歌咏活动中,他常任“昆明合唱团”指挥,还兼西南联大“高声唱合唱团”、云大附中“自由人合唱团”、“邮工歌咏队”、“新锋合唱团”等多家合唱团指挥。 他勤奋刻苦钻研音乐理论。翻译美国作曲家卡德维克( Chadwick)在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授课时编写的教本HARMONY ACOURE OF STUY全书共72课。德国Halm著Harmonielchre和声学(部分曾发表在《新音乐·昆明版》)。翻译歌曲《罗雷莱》(当时很多歌咏团队演唱过)。翻译德国作曲家Aliabief的《夜莺》(发表在音乐报)。他的歌曲刺痛了反动统治当局,被列入抓捕的黑名单。1947年9月,在时任中共地下党昆明市工委委员黄知廉(黄平)的安排下,化名徐达昌,随马帮转移到缅甸。 在缅甸期间,经缅甸侨党组织及民盟支部关照,他先后在仰光华侨中学、华夏中学任教,兼任中国民主同盟缅甸支部文宣委员、仰光“伊洛瓦底江(简称伊江)合唱团”指挥。在缅甸侨党和民盟领导下,在文艺工作者的支持帮助下,为配合缅甸华侨轰轰烈烈的民主运动,他组织、排练、指挥了伊江合唱团300人的合唱队伍,在仰光市政厅大礼堂演唱《黄河大合唱》,轰动了缅甸全国。被缅侨称之为,“是对缅甸华侨民主进步队伍的大检阅,华人爱国力量的大展示。歌声表明:海外侨胞的心是和祖国连在一起的”。1948年1月,缅甸联邦共和国独立,为推广演唱国歌《我们爱缅甸》,缅甸独立政府选定 “伊江合唱团”担任。他身为指挥,受邀为缅甸国歌配写伴奏和首唱指挥。1950年9月30日,他应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驻缅甸特命全权大使姚仲明先生邀请,出席缅甸大使馆举办的新中国国庆招待会。 1951年,他持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缅甸大使馆签发的护照回到北京,又要求转至昆明。第三次到昆明后,进了西南文工团(云南省歌舞团前身)。先后任乐队指挥、艺术指导、乐队队长、创作组组长。此间,他服从安排满腔热情积极投身乐队的组建和训练,包揽了团内除由林志音先生承担的部分民歌、民乐以外的全部音乐创作、排练、演出、指挥工作。其中,作为歌舞团保留节目的有:彝族舞蹈音乐《戽小细鱼》、《高高山上一枝花》、《烙通一个洞,绣上一朵花》,傣族舞蹈音乐《赶摆》(合作)、傣族舞剧音乐《孔雀公主》(合作)。此曲曾作为建国10周年献礼节目演出、广播,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录制唱片全国发行。 1956年1 2月中缅两国在云南德宏州芒市举行边民联欢,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和缅甸吴努总理出席。云南省歌舞团奉命参加,他任乐队指挥到德宏州芒市演出,受到中外领导的赞扬并合影留念。1957年,云南省歌舞团代表中国政府赴缅甸访问,他指挥歌舞团乐队圆满完成演出任务。云南省歌舞团从20世纪50年代开创、发展、壮大,历经艰辛磨砺,如今已可以担当国际文化交流重任,艺术水平提升到享誉全国著名文艺团体的先进行列。黄镇方先生说:“在这辉煌业绩中,先生尽心尽力,劳苦功高”。 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他参加云南省文化局,云南音乐舞蹈家协会,民间音乐调查组,深入路南撒尼人居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并于1 964年3月20日,与朱一立先生合作收集整理(油印)出版云南民族民间音乐资料之1 2《撒尼民歌选》。全书共分六大类:含传统民歌20首;童谣6首;革命历史民歌2首;新民歌2 1首(含歌颂党和毛主席、三面红旗、新生活新气象、民俗性民歌);歌舞曲3首;撒尼民间歌剧选段7段。有民族语言注音、翻译、配歌,全书59首64页,是目前记录彝族撒尼人民歌最为全面细致,最具研究价值,永远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料。 1973年,他调云南省文艺学校任教创办音乐科。先后担任乐理、和声、创作和指挥等课程,编写大量教材。在完成教学任务外,创作了《红河音诗》、《拉祜新歌》等管弦乐曲。 1982年,他和陈端芬、李仁荪、王庚、杨维瑞等老朋友,发起组织成立“昆明一二·一老同志合唱团”。他先后任副团长、指挥和顾问。指挥老歌友们唱响当年那些难忘的歌。为《我爱你中国》配合唱,参加编辑出版《民主革命时期云南创作歌曲选》。 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早期归国专家特殊津贴”。享受副厅级干部待遇。1992年7月,他永远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歌咏事业。但他参与组建的“昆明一二·一合唱团”仍活跃在群众歌咏的舞台上。 (褚俊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