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保山市委员会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盟务要闻
参政议政

美髯公和他的梦——李公朴先生诞辰110周年观水幕电影感

浏览数:37 
  美髯公李公朴先生,是民盟中央当时知名的四位“胡子”之一。

  “微笑,一手捋胡子,是他最踌躇满志时的神态。”李公朴先生的挚友、明史专家吴晗这样认为。

  1946年5月13日,在重庆,李先生对吴晗谈及胡子,说:“剃,总归是要剃的。不过,一定要等到和平民主完全实现的一天。”

  诚然,祖国“和平民主完全实现”,就是他为之不懈奋斗、追求的中国梦。为了这个美好的梦境,他付出了青春年华和宝贵的生命。

  金秋十月,昆明翠湖公园东门增添了一处美仑美唤的新景观——水幕电影。我亲临翠湖,站在围栏边观影时全神贯注。不经意间,清亮眼神依旧,美髯依旧,青丝依旧,坦然依旧,坚毅依旧,给人亲和儒雅感的李公朴先生的画面映入眼帘。他正望着青云街,望着北门书屋,望着昆明的后来人。他没有走远。惊喜之余,我感慨万般。

  李公朴先生1902年11月26日诞生于江苏武进湖塘镇东村,今年离开他热爱的和平民主事业已有66个寒暑。可他留在人们心中的光彩形象,仍是那么年轻英俊。翠湖旁青云街学院坡殉难处的纪念碑,就是矗立在几代民盟同仁心上的不朽爱国民主宣言碑,激励着人们年复一年践行他的遗志,发扬光大他的精神,为了他企盼的和平民主梦、强国梦,也为了子孙万代的福祉。转眼,新中国成立63周年了,当初横行昆明街头,不可一世的国民党特务和蒋介石以及蒋家王朝早已被无情的历史车轮碾得粉碎,灰飞烟灭。而美髯公李公朴先生却依然生动地活在昆明人、民盟人和一切爱好和平民主人的心里。心碑召示着永恒。

  救民于水火,实现和平民主,他认为需要把救国的工作和民主运动联合起来,需要唤起民众。因此,他是那么地热爱文化教育事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国无宁处,民不聊生,他身处逆境,仍淡泊名利,乐育英才,热心创办量才业余补习学校、量才妇女补习学校、民族革命大学和社会大学,为社会培养、培训了爱国、正直、进步,德才兼备的大批有用之才,被誉为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创办读书生活出版社、全民通讯总社、北门出版社;创办《申报》流动图书馆、北门书屋;主编《申报》业余周刊、《读书生活》半月刊、《民主教育》月刊和《全民抗战》杂志。在昆明,他满腔热忱地操持《民主周刊》和《孩子们》,组稿、送稿、编校、出版、发行。他在上海第一个出版郭大力、王亚南翻译的中国第一部《资本论》。他秘密出版发行《论联合政府》、《论解放区战场》。他著书立说,夜以继日。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以自己的方式传递着时代的正能量、最强音,且乐此不彼。

  “我是中国人。”“我们要以和平手段争取和平。”李公朴先生说。为实现爱国和平民主梦,27年间,他直间参加组创或参加并在其中担任工人科长、宣传部长、总干事、理事、常委、执行委员的进步社团和群众组织,就有上海学联、民族复兴教育设计委员会、民族革命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抗战建国教学团、九老会、昆明学术界宪政研究会等等16家之多。所以,不管他工作生活在那里,身边或家中时常都是高朋满座,谈笑风生,人才济济,友学相长,群星闪烁。他身上那种独具魅力的杰出社会活动家特质,使之颇有“民主之家”“家长”的风范和雅量。黄炎培先生称:“他的特长,就是在群众中间,能够把几句话,或几种动作,顿时诱发全群力量。他这种活力,一般朋友很少胜过他的。”关于这一点,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总理派他到云南着重做地方实力派、中间派代表人物的统战工作,他不负厚望,先后开办数次读书会、演讲报告会及任庆祝双十节、护国起义30周年等历次大会主席团成员或大会主持,就是明证。

  “仁者不扰,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我早就准备好了。”“我准备为民主奋斗而死!”他说。为和平民主完全实现,他“五四运动”组织爱国团,抵制日货(1919年);“五卅运动”罢课游行(1925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1926年)。从投身抗日救国,争取和平民主革命时起,他就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上海“废止内战大同盟”成立大会上,他一针见血指出:“蒋介石不配做孙中山的继承人”(1932年8月28日),喊出了国人的心声,戳穿了蒋介石的真面目。他和沈钧儒、章乃器3人作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代表,应蒋介石邀请赴南京,由蒋介石亲自出面谈判3天,要求救国会接受国民党领导,结果未达成任何协议。在武汉,他奔走呼吁、演讲、宣传全民抗战,保卫大武汉,指责国民党当局限制民众运动。在昆明,他酒后吐真言,斥责蒋介石无耻卖国。他不买威胁利诱的账,拒绝做国民党的官。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他公开自己是中国民主同盟成员的身份,宣讲《民盟的历史与组织》。

  这就是他,一位穷困的“过着流动生活”,“私人行为很是严肃”(黄炎培),忧国忧民的中国优秀的高级知识分子。一位无权无钱无房无车无枪的“五无”民主战士。

  “为什么老蒋不打别人而打我?”“完全为了民主,完全为了民主!”客观地说,李公朴先生和蒋介石地位悬殊,不同道,谈不上友情亲情,也没有个人恩怨,与国与民并没有做错什么。终其毕生精力,他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外敌入侵,国已不国的腥风血雨中,不愿苟且偷生,凭着中国人的良知,他赞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反对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反对内战,反对独裁分裂。他志在唤起民众,主张联合起来枪口一致对敌,呼吁宣传抗日主张,盼望国家和平民主。就因这些,他被蒋介石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置其于死地而后快。据粗略统计,仅在10年间(1936年6月—1946年7月),他就被以“危害民国罪”、宣传全民抗战,逮捕关押两次,其中作为“七君子”之一遭关押251天;被国民党特务流氓打伤两次,其中重伤1次;曾几次遭遇沿途追杀,密令“就地处死”险境,直至被诬蔑陷害,造谣惑众,监视居住,设线跟踪,在1946年7月11日黑夜倒在无声手枪下。他在不惑之年,黎明时分,抛妻别子,用鲜血书写下生命最后的辉煌。他是众多“海归派”中的佼佼者,是英勇不屈的民主斗士。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赞其“尽瘁救国事业与进步文化事业,威武不屈,富贵不淫。”

  他没有等到和平民主完全实现的一天。他不剃胡子了。他成了永远的美髯公。三年后,他的梦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60余年后的今天,全国人民正在建设美丽中国,如果他九泉有知,应该很欣慰。“为老百姓的事业是不朽的,李公朴先生那里会死呢?”(邓初民)。“公朴没有死!”(闻一多)。“他并没有走到十分远——离我们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他还在我们身边。他讲演时洪亮的嗓子,他豪爽的笑容,他那飘飘然的胡须”。“他还不是在我们眼前么?”(廖承志)

  是的,美髯公还在我们眼前,还在翠湖。他没有走远。

(褚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