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有些人是只说不做,有些人是只做不说,而民盟保山市委副主委陈永刚是属于那种能说会做的人。在与他接触的8年中,笔者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使这个看上去异常瘦小的人随时精力充沛,工作中魅力十足,所取得的成绩令人羡慕。其实,只要进入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所思所想,这个问题就不难得到答案。
陈永刚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毕业于省农技校,在昆明工学院进修过电教专业,在省农大获得成人教师资格证,又在电大专修了2年的园艺专业。他在汽训中心当过教练,在保山市农校和农机学校任过教师,并获得高级教师职称,在保山市隆阳区农业局成长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后因工作需要又调到区农机校任副校长。他还是保山市政协委员、隆阳区政协常委、民盟保山市委副主委、民盟保山科技支部主委和隆阳区检察院人民监督员。
农业,我的根
作为一名农业技术人员,一时的马虎可能就会让一户、一村、一乡、甚至更多的农民颗粒无收,因此“在工作中寻找乐趣,在工作成就中体验快乐”成为了陈永刚的座右铭。他干起工作来就是一个“狂人”,顶着烈日在田间一呆就是半天,在电脑前写材料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工作难度越大、任务越重的时候,他越能爆发出无穷的力量和旺盛的精力,加班加点已经习以为常,无论是双休日还是节假日,要想找到他十有八九是在办公室。他是那种工作上追求至善至美的人,为此他付出了慢性胃病的代价。
2003年以来,陈永刚在优质稻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农村能源沼气池建设等20多个项目上,在亲自参与生产和建设的基础上,认真撰写可行性研究报告,陪单位领导跑省城跑北京,向国家争取项目扶持资金上千万元,连农业部、农业厅的领导都非常器重他。在工作之余,他还针对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创作理论研究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6篇。2008年,陈永刚被抽调到由隆阳区10个相关部门组成的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项目编制办公室工作,该项目投资1.6亿元,属国家立项工程,规划报告的编写任务本来不是他的事,但在那么多专业技术人员中,领导偏偏只信任他一个,半年的工作量,他仅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6万字的规划报告。其实大家都明白,交给陈永刚办的事,无论大小,他总能圆满完成。
陈永刚就是这么一个干实事的人,吃得苦,还吃得亏。因此,领导重视他,同事佩服他,农民喜欢他,他也先后被省科协评为农函大先进工作者,被区政府评为先进个人。每到一个新的岗位,他都成长为那里的顶梁柱,应了那句老话:“是金子,放在哪里都能发光”。
民盟,我的家
“我是民盟的”,这句话是陈永刚的口头禅。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人介绍他的身份,他总要补充上这么一句。他热爱民盟,对盟组织怀有深厚的感情,并以自己是一名盟员而感到光荣和自豪。作为一名盟员,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把工作做得出色,才能影响别人,也才能树立盟的形象,让周围的人对盟员产生敬佩之情,从而产生向往之心。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自加入民盟以来,尽管陈永刚的本职工作繁重,但他从不推辞民盟保山市委交给他的工作。2007年,保山市政府在市政协举行“核桃、蚕桑、茶叶三大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会,他在会前详细查阅相关资料,认真准备发言内容。在会上,他胸有成竹地第一个站出来代表民主党派发言,并提出了5条高质量的意见建议,博得会场持久的掌声,市政府领导当场索要他的发言稿,表示要认真采纳。会后,市政协主席对其赞不绝口,说民盟真是有些“高手”。
2007年8月,民盟保山市委组织开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政策”专题调研,没有交通工具,只能去租1辆旧车,没有驾驶员,他就毛遂自荐自己开车,一口气跑了五县区的8个乡镇,并且还一个人承担了策划和撰写2项主要工作。9月份,民盟市委与隆阳区政协联合开展失地农民生活保障专题调研,他再次承担撰写调研报告的任务,两份材料写下来,一共花去了他3个多月宝贵的时间。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材料难度大,他几乎用完了双休日,甚至占用了下班后的休息时间。对待工作,尤其是民盟保山市委的工作,陈永刚就是有这么一股“牛气”,为了民盟的发展,为了民盟的声誉,他可以把自身利益抛之脑后。
作为一名盟员中的政协委员,陈永刚是合格的,并且是出色的。2003年以来,他先后参与市、区政协和民盟保山市委的16项专题调研活动,撰写了《隆阳区失地农民就业及生活保障情况调研报告》等15篇调研报告,并引起市、区政协的高度重视,其中,获一等奖2篇、二等奖1篇、三等奖2篇,市区刊物发表了7篇,并形成市、区政协大会发言材料11份、提案13件(其中,重点提案3件、建议案2件)。由他主持撰写的市政协大会发言材料,在众多的交流材料中往往因质量高而拔得头筹,成为政协最关注的材料之一,一般都被安排在第一发言顺序,甚至被带到省政协进行交流。
陈永刚对民盟组织的热爱,无疑是他为民盟自觉努力工作的最大动力。2003年,他成功地把隆阳区科技局的资金和项目与民盟市委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工作相结合。在民盟市委确定将丙麻乡白玉村作为新农村建设联系点后,陈永刚认为,“授人以鱼”只是短期行为,而“授人以渔”才是可持续发展之道。因此在他的建议和策划下,民盟市委与区科技局在白玉村联合开展了“农家经营管理”、“沼气综合利用技术”、“无公害甜柿生产技术”等技术培训6期,培训学员950人,免费发放9000元的技术资料,指导沼液在甜柿生产中的应用500亩和利用沼液养猪20户。在各项技术培训过程中,他亲自组织、亲自授课,一干就坚持了7年。2010年到农机校任职后,他积极争取国家阳光工程和省级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和资金,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培训范围也从白玉村向相邻村社及整个丙麻乡辐射,受益群众多达1500多人。
多年的辛勤付出,陈永刚在保山市城区和隆阳区的广大农村已经有较高的知名度,许多人都知道他是民盟的,而且也知道他是一个会做事、能干事的人。
陈永刚之前在白玉村搞沼气发展时,村民们亲切地称他为“农业局小陈”,现在都叫他“民盟小陈”了。一个称呼的改变,拉近了民盟与农民的距离,也标志着“民盟”这个光荣的名称已经开始深入了民心。
用陈永刚自己的话说,民盟组织选送他参加民盟省委和政协、统战部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为他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舞台,也充分肯定他的能力,连续4年被民盟省委评为先进个人,在中国民主同盟成立70周年之际被民盟中央授予先进个人称号,他所在的科技支部被盟中央评为先进支部。因此他对盟组织的感情就像儿子依恋母亲一样,在这个大家庭里,他的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在利益取舍上,他总是选择责任和奉献而淡泊名利。他的学识和专长、思想品质和人格力量,不仅影响着盟内的人,也影响了盟外不少知识分子,他成了保山盟组织的一张名片,部分科技界的能人志士在他的影响下加入了盟组织。
在他的人生观里,人活着就是要有信仰和追求,有奉献和贡献。陈永刚的人生追求,正好诠释了这看似简单、实则深奥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