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习园地】张宝文主席在2015年民盟中央参政议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主要精神(摘要)浏览数:6次
张宝文主席指出:“参政议政是参政党的第一要务和立足之本”。他说:“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进一步提高民盟参政议政水平,增强参政议政实效,开创民盟参政议政工作新局面,是此次会议要着重探讨的关键问题。” 张宝文主席强调:参政议政要准确把握形势。他说:大家作为民盟参政议政的骨干,对大局、全局,必须要先学一步,多学一些,深学一层。 一是准确把握“四个全面”的新理念。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在这个战略布局中,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意义。从参政议政的角度看,“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可以理解为参政议政的一个目标和三个抓手。 这既给我们参政议政带来非常大的机遇,也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四个全面”可以分解为很多参政议政课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60项重大改革任务,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190多项法治改革任务,每一项都涉及非常复杂的问题,都需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围绕“四个全面”的诸多复杂课题,我们的参政议政工作无论从强度还是从力度上,都需要一次“升级”,参政议政所涉及的领域要更加宽阔,把握问题要更加深入,提出建议要更加综合;要更加有效地发挥政党优势,更加及时地知情明政,更加深入地调研分析,更加积极地提出建议。 二是加快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常态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高度概括。与过去30多年相比,我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市场条件、竞争环境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决定了做好经济工作需要新思路、新方法。“新常态”是惯有的经济规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的现象,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做出调整和转型,更多地向提质、增效、升级倾斜。面对的新形势,深入研究和自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在经济增速换挡中把握好调整的合理区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已成为执政党和政府发展经济的基本思路。为此,我们要转变参政议政理念,选择题目、提出建议时,要少关注一些速度,多关注一些转型,更加侧重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保护生态环境、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 三是深刻认识协商民主的新阶段。今年伊始,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等,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和框架性的规定,是指导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将政党协商列在七种协商的首要位置,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规定。完善了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的直通车制度,健全了政党协商的保障机制,对各地推进政党协商也提出了总体要求。今年,还将出台《意见》“政党协商”部分的实施细则,政党协商将更加有制可依、有章可循,这必然会推动我们参政党各项工作,包括参政议政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作为政党协商的重要一方,我们要做好挚友诤友,敢于进言直言。张澜先生讲过:“我们居于朋友地位应该反省,我们够不够一个好朋友、我们的思想意识与作风能否与这位好朋友(指中共)相配合,换言之,我们尽了做朋友的义务和责任没有?”参政议政可以理解为一种权力,更多的是一种义务和责任。我们参政议政也不能任性,它不是沙龙聊天、博客微信,不是大学讲义、书斋笔记,更不是发牢骚、说怪话。作为参政党,我们应急党政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提意见建议要推心置腹、坦诚相见,不哗众取众、不敷衍塞责,敢于直言不讳、敢于揭短亮丑,不做假样子、不搞花架子,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切实发出民盟参政议政“好声音”。 张宝文主席强调:参政议政要坚持问题导向。他指出: 好的建议可以用“问题”两个字贯穿起来,即:聚焦问题精准,调研问题扎实,解决问题可行。有人担心,我们参政议政总讲问题,这里有问题、那里有问题,是不是缺乏大局观念?我认为,问题无非就是矛盾,工作里没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发现问题是好事,没有问题才是坏事。我们常讲“学问学问,会学还要会问”,参政议政是一门特殊的学问,也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 一是找准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我们善不善于发现问题、选择问题。作为参政议政领导干部,在这方面上要领先一步、技高一筹。怎么找准问题呢?我认为有这样几个因素:是不是党委、政府最关注的,是不是实践工作中最棘手的,是不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不是我们盟员最擅长的。把这些因素叠加起来,我们能够关注的问题也就清晰了。大家可以看到,中共中央每一次重要会议、每一个重要文件、每一项重要部署,无不以问题为导向。小平同志讲“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我们也常说“改革是问题倒逼出来的”,做好参政议政工作,必须善于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发现问题、选择问题,尤其要学会“弹钢琴”,懂得轻重有分、缓急有别,善于分辨主次、抓住重点。 二是悟透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中任何问题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原因,背景有大有小,原因有繁有简。参政议政在面对一些复杂问题时,不能迷失在表象中,导致“乱花渐欲迷人眼”。怎么悟透问题呢?根本的方法就是调查研究,从实践中、从工作中、从资料中全方位调研,把问题搞清、摸准、吃透,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我一贯强调:不调研,不发言。调研的方法有很多,有问卷、走访、观察、实验,还有典型调查、抽样调查、随机调查、个案调查等,要想取得调研实效,都离不开深入基层,认真倾听群众呼声。“解民生”首先要“听民声”,古人讲“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我们参政议政也要问计于群众,求教于群众,多些泥土厚重之味,少些精英孤傲之气。深入基层调研,不是简单地看几个现场,搞几个座谈,把基层准备好的材料拿过来复制粘贴,就算完成任务了,而是要以求真、认真、较真的态度,寻根究底、研机析理,搞清病情、病灶、病因,为对症下药做好准备。 三是解决问题。所谓问题导向,不是让问题唱主角,在问题里转圈圈,而是要破解它,最终推动工作。参政议政不能简单地反应现状、罗列问题,既要弄清“怎么看”,更要提出“怎么办”。我们提建议时,针对不同问题要“因风吹火,照纹劈柴”,因时而异、顺势而为,既要找到“破题”的角度,也要掌握“破题”的力度和速度,避免乱抓一气、用力过猛、操之过急。建议是否切实、可行,是我们参政议政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有的建议说得很到位,但政府部门早已出台了详细政策,不用再重复办理;有的建议说得很大,但没有抓手,政府部门无法办理;一些建议比较程式化,一味地“领导重视、增加投入、政策优惠、完善机制、加强管理”等,缺乏针对性。如何使我们的建议切实、可行,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张宝文主席强调:参政议政要注重整合人才资源。他指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民盟参政议政工作要做实做强,关键在人。 一是用好广大盟员。没有广大盟员的积极参与,我们的参政议政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参政议政领域,应该是“人多力量大”的,绝不能让我们的人才闲置浪费,要为他们参政议政创造机会、创造条件。有的人才发展入盟了,不等于就被发现了,还要大胆使用、敢压担子,把那些顾全大局、关心国事、热爱民盟、甘于奉献、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的盟员充实到参政议政队伍中来。 二是广聚盟外的人才。大家都知道,当前参政议政工作已经不再依靠单一的专业知识来建言,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广纳群言,集思广益。搞好参政议政需要构筑更加开放的工作平台,把使用人才的视野放得更宽一些,充分利用盟外专家学者,做到“内外互补”。特别是,要建立起与盟外专家学者的日常联系机制,避免用时“亲如一家”,不用时“形同陌路”。 三是发展新领域人才。参政议政不是一个局限的、固定的概念,而是在不断变换、不断延伸的,我们要瞄准未来参政议政的一些新领域,比如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等方面,同时深入挖掘参政议政传统领域中的新机遇、新空间,提早发展,提前布局,做到“发展一个盟员,辐射一批人才,扩展一个领域”。对于参政议政人才的发展、培养,各位参政议政领导干部要多留心、多用心、多费心,使盟的人才储备能够更好地适应参政议政的新形势新任务。
|